我校法学学科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96年成立的国际法系,2001年法学院成立,2010年法学专业获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。2012年法学一级学科获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,2015年作为主要依托学科之一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,2018年入选广东省“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”重点建设学科。那么,目前我校法学学科发展状况如何?在“冲一流”过程中面临哪些瓶颈问题?下一步学科发展的目标、思路、对策是什么?本期“强学科•冲一流”系列报道推出法学院院长袁泉教授、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主任朱最新教授专访。
袁 泉:
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,激发学科发展的动力,准确解决学科建设中“依靠谁建设”和“以谁为中心建设”的问题。
★在一些重大决策咨询项目上要有广外法学的声音,形成以科研养学科、以学科促科研的良性循环。
★学术软环境首先体现在校内,要有学科内部之间的交叉渗透,形成二级学科间相互渗透的学术氛围。
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,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。学科建设是法学院当前的头等大事,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基础上,学院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,摸清了家底,找出了差距。在今年1月16日召开的法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上,我们明确将“申博迎评”作为近期内广外法学学科建设的目标,要求凝心聚力、错位发展、攻坚克难、重点突破,通过法学院与法学研究机构两大实体实施“高原+高峰”的双轮驱动,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。
我认为,在“申博迎评”建设中,法学院要做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:
坚持以人为本,强化人才培养特色。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牛鼻子,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,才能真正激发学科发展的动力,准确解决学科建设中“依靠谁建设”和“以谁为中心建设”的问题。我校法学人才队伍虽然已具相当规模,但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偏少,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;在海外取得学位、进修的教师比例亟待提高;参加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质合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亦有待提高。另外,教育部正在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.0,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,重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(这也是新一轮学科评估的一个重要部分),尽快把存在的短板补 齐,做到用心培育、分类培养、强化特色,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争取更多的高显示度成果,向一流法学学科看齐。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,科学研究则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拉动力,而高显示度项目是科学研究的载体。实践证明,只有培育高显示度研究项目,才能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,培养出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,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。目前,法学院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教学、科研项目并不多,国家级科研项目更少。所以,在练好内功的同时,也要积极推动对集体项目的攻坚,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,争取拿到国家级重点项目。不仅要在教学成果方面有所突破,在学术研究项目上也要不断地进步,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决策咨询项目上要有广外法学的声音,形成以科研养学科、以学科促科研的良性循环。
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,实现法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。学术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。软环境首先体现在校内,要有学科内部之间的交叉渗透,形成二级学科间相互渗透的学术氛围;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,让学科带头人与成员之间、成员相互之间、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。硬环境主要有二:一是努力搭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,除做大做强已有的三个实体研究平台外,还要在教学平台上有新的突破;二是要确定国际化的着力点,与国际、国内的知名大学建立广泛的学术关系,切实开展学术交流,活跃学术氛围,开展合作研究,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朱最新:
★根据新时代法学学科的发展趋势、学科布局与国家需求,结合我校法学学科特点,坚持学科内部融合发展,强化优势专业方向发展。
★坚持科研、教学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,消除三者融合的制度障碍。
★根据教师意愿,扬教师之长,建立科研、教学与社会服务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机制,且各类绩效考核机制都应当强化“高显示度”。
我校法学学科是正在迅速发展的省级优势重点学科,拥有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、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(省社科联决策咨询基地)、党内法规研究中心(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)、广州绿色发展法治研究中心(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)、华南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、“走出去”战略下涉外法律研究服务中心(省法学会研究基地)等省级研究机构,以及土地法制研究院、中国信访法治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,拥有石佑启、陈小君等全国知名法学大家。但与国内一流法学学科相比,还存在较大差距。我们应当知所不足,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时代要求,以“大格局、大学科”思维为引领,以申博迎评为抓手,全体动员、凝心聚力、攻坚克难,加快向一流法学学科迈进。为此,针对我校法学学科,我们应该做到“三个坚持”:
坚持“三融合”发展战略。法学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 系,法学学科是内部有机统一的学科体系,法学学科内部融合发展是凸显优势专业方向的基础。我们应当在坚持法学学科内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,根据新时代法学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、学科布局与国家需求,结合我校法学学科特点,强化优势专业方向的发展。人才培养包括教师人才培养和学生人才培养。其中,教师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关键,学生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好坏的体现。我们应当坚持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融合发展。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。我们应当坚持科研、教学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,消除三者融合的制度障碍。
坚持内育为主,外引为辅,培养具有广外情怀、能担当的“领头羊”学者。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,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非常必要的,但更要注重对原有教师的培养。广外自身培养的“领头羊”学者不仅能够传承广外情怀,而且能够体现广外优良的人才制度,从而为广外法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和良好的学术环境。
坚持“高显示度”的分类绩效考核机制。建立一套科学的、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,不仅可以提高全体法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,使其努力取得更好业绩,同时还可以促进法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。法学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,科研、教学与社会服务应当并驾齐驱。但人有专长,也有所短。我们应当根据教师意愿,扬教师之长,建立科研、教学与社会服务各自有所侧重的绩效考核机制。同时,各类绩效考核机制都应当强化“高显示度”:科研类绩效考核要强化国家级科研项目、权威期刊学术论文、省部级科研奖励等所占比重;教学类绩效考核要在注重教师教学学生评价基础上强化教研项目、教研论文、指导学生获奖等所占比重;社会服务类绩效考核要强化研究成果转化绩效,包括领导批示、国家机关采纳等。通过“高显示度”的分类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,推动广外法学向一流学科不断迈进。